人類患上AI病「大腦外包」極度惡化!iKala創辦人警告:求方便毀掉原創力

大腦外包(brain outsourcing)的情況在大量使用AI的人群中開始蔓延,專家解釋,這極度危險。
(前情提要:好文》AI如何改變人類的閱讀習慣?原始文本終會消失?
(背景補充:柏克萊教授警告:名校畢業生也沒得挑工作!AI再5年斬掉一半基層職位

 

技始終來自於惰性,請誠實感覺每天使用 AI 工作、書寫、甚至創作的你,成為了「大腦外包」的一員了嗎?

也許你還沒理解大腦外包是什麼,這與數十年內常態使用Google等搜尋引擎養成的「記憶外部化」習慣不同,大腦外包是從結構性破壞人的原創能力和構思力,讓人們的心智,更往機械式的目標偏移,而不是計畫、執行。

專家警告

國內 AI 知名公司 iKala 創辦人程世嘉(Sega)日前就撰寫了一篇臉書貼文,讀起來相當震撼,獲得授權以下為全文:

大腦外包的嚴重性

用一個並非真正的醫學名詞「認知懶惰症候群」來形容大腦外包好了,當認知任務變得太容易時,大腦就會減少投入,進而削弱神經網路的活性,最終造成認知功能的實質退化。舉例像是中風患者,若是沒有復健,大腦用不到的區域,就會乾脆封存起來。

或者用極端一點的比喻:連續一年坐著輪椅行動,那腿還能走路嗎?

這兩年,行為學學者也開始因為AI的盛行,重新關注人類神經可塑性(neuroplasticity)的相關研究,人們每次選擇讓 AI 替我們動腦,其實就是把一次學習與強化的機會浪費掉。這在行為心理學中被視為機會成本的損失;後果是,大腦將累積成結構性的神經退化風險

從功利一點的角度來看好了,畢竟最快接觸 AI ,並每天使用的絕大部分人群是因為工作需求,我們會非常明顯感受到 AI 工具讓產能大幅增加(也許伴隨的是同事數量大幅減少)。

時間久了,伴用 AI 工作反逆而來的副作用,常是上述的大腦外包,追求產能的突破,讓勞動者的行為約化成為按滑鼠打鍵盤的「input作業員」,成為一種特定類型的搬運工,在工作中觸及的那些新知識與心智路線都被跳過,畢竟我們追求的是最終執行結果。

這常讓我們有滿滿的錯覺性認知擁有感(illusion of knowledge),幻覺出現在我們人類身上,以為自己懂,但其實什麼都沒吸收消化,長遠來說,對自身職能不但不會成長,反而還嚴重傷害往後的工作能力。

文章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