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ID掃虹膜危險了!數發部:恐涉特種個資,世界幣在台會觸礁?
世界幣World ID進軍台灣,數發部警告虹膜掃描恐涉特種個資法。因開發公司未落地,台灣用戶權益恐難保障,且World ID在多國面臨監管爭議,民眾應審慎評估風險。
World ID進軍台灣,數發部:虹膜掃描恐涉個資法
由 OpenAI 創辦人 Sam Altman 另創的 World ID 世界幣項目,前陣子在台灣舉辦記者會,主打掃虹膜換加密貨幣的行銷手法,引起民眾的好奇,但背後也有違反個資法與資安的疑慮。
據《壹蘋新聞網》報導,數位發展部近日舉辦記者會時,針對「World ID 掃虹膜換代幣」的個資爭議做出回應,並警示相關行為恐已觸及個資法中「特種個資」的規範。
World ID 由 Sam Altman 與 Tools for Humanity 執行長 Alex Blania 共同開發,目標是在 AI 時代打造一個辨別真人的數位身分驗證網路,該系統由三個核心組成:World ID(隱私驗證憑證)、Orb(虹膜掃描裝置)、以及 World App(整合錢包、支付等功能的 APP)。
使用者透過 Orb 掃描虹膜後,即可獲得 World ID 作為身分識別,還能領取加密貨幣 $WLD 作為獎勵。
數發部官員在記者會上表示,民眾去掃描虹膜時,雖然可能不會感覺到被蒐集個資,但虹膜屬於「生物特徵」,也是一種個資,因此要提醒民眾小心個資蒐集的問題。
World ID在台灣未落地,用戶權益恐難保障
雖然 World ID 官方強調使用零知識證明(ZK Proof)等技術,確保資料儲存在用戶端、不揭露個人資訊。
延伸閱讀:
一次搞懂零知識證明!用「動物園」概念解釋 zkSync 電路工作原理
但《壹蘋新聞網》指出,開發 World ID 的公司 Tools for Humanity 在台灣未設法律代表與落地,而且虹膜影像屬於極高敏感度的生物特徵,一旦蒐集端未落地、監管不明,即可能構成資安漏洞,也不符現行個資保護規範。
這也代表,若參與類似掃描活動後遇資安問題,台灣用戶在權益申訴或法律救濟上,將面臨法律空窗,在跨境追責上也可能很困難。
World ID在多國皆有爭議,民眾應審慎評估
《加密城市》此前報導,World ID 在國際間已引起高度關注並引發爭議。例如哥倫比亞工商監督局已對世界幣基金會與 Tools for Humanity 展開調查,指控涉嫌違反個資保護法,而阿根廷、肯亞、德國、法國等多國監管單位都對世界幣展開調查。
西班牙更是將 World ID 的營運禁令延長至 2024 年底,而香港也因隱私疑慮,全面禁止其營運。
《Ettoday》的記者也透露,在台灣記者會後,他們曾向官方提問包含隱私權政策中的模糊字句、第三方數據分析等疑慮,但公關團隊至今未給出任何回覆。
即便 World ID 打著科技創新名號,民眾仍須審慎評估風險,特別是在境外公司監管不明的情況下,民眾應特別小心個資保護問題。